以中介语学说为理论基础,应用语言学者近年来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错误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分类,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指导第二语言教学。如果确认我们从事的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些研究成果对中文学校就很有借鉴价值。在这里我们对这些错误的分类作一些简单的介绍,旨在促进思考和讨论。
其中一种错误是不当地将母语的规则用于目的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会出现母语影响目的语的现象(语际迁移现象)。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迁移),也可能是负面的(负迁移)。当语言规则同时适用于母语和目的语时,语际迁移有助于学习者把母语的经验用于目的语,其作用是正面的。例如,母语为英语者学中文时,能适应中文主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置于后的句型,因为这也是英语的常见句型。但如果将不适用于目的语的规则强加于目的语,就会出错了。例如,英语对百位以上数值的读法,是以分节号左面的位值为基本位值,即千,百万,和十亿等 (thousand, million, and billion, etc.)。强行运用这一规则于中文,便会把一万读成“十千”,违反汉语的千,万,亿同为高额基本位值的读数规则。笔者就听过部分华人(主要是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族群)用汉语谈论房地产价格时说“两百五十千”而不是二十五万。这是语际负迁移一例。
另一种错误是滥用目的语本身的规则(语内迁移)。如汉语表达数的概念要用量词,比英语使用量词频繁得多。于是我们常常提醒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汉语学生。提醒多了,“两天”就成了“两个天”,还有“六个分钟”“三个年”。将规则凌驾于习惯用法之上(多是因为不知道习惯用法),便将规则泛化而造出不地道的语句来。这类错误在母语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都可能出现。
还有一种外语学习的常见错误是轻易地将两种语言的词一一对应。我的孩子曾对我说:“车上还有一包饭,”而实际上那是一袋米。英语的rice可以是汉语的米或饭。显然孩子接触饭比米多,于是rice便与饭一一对应。这种错误在高阶学习者中仍然常见,因为他们接触的抽象词,比起初学者涉及的日常生活用词,在两种语言中对应(概念重合)的机会和程度都要低得多。简单如politics一词,在美国含有很强的党争意义,而常与之对应的中文词“政治”,在中国大陆则侧重于国家治理和意识形态,鲜有党争的涵义。一句“讲政治”,不译则已,一旦译为“talking about politics”,其内涵和褒贬色彩全变了。孩子的”米饭”之误可谓小巫见大巫矣。
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列举很多。错误分析学派力图从貌似杂乱的错误中摸索出可以把握的脉络,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主动。有学者指出,中介语学说及以之为理论基础的错误分析是当前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而汉语中介语分析则更待开发。这是工作在汉语教学第一线的众多中文教师大有可为的园地。
(育才中文学校张波供稿。作者已通过中国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高级)》的考试;抵美前曾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中国历史;抵美后取得MBA学位,在纽约从事金融分析和银行监控工作多年,持有金融分析师特许状(CFA Charter)。育才中文学校准备推出以英语和广东话授课的CFL课程,面向母语为非汉语(非国语/普通话)的学生。报名者请与育才中文学校马进明博士联系。电话:732-593-7852。)